李家五经魁因流传于该县李家乡而得名。五经魁,又称“舞大鬼”,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民间表演艺术。李家“五经魁”表演主要流行在清流县李家乡李村一带。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,“李家五经魁”,历史悠久。相传,此项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叶(明朝正德年间末叶或嘉靖初期),船冈村(即李家村)有位老翁名叫李得保,他有4个儿子、11个孙子。得保父子颇有文才,且怀忧国忧民之志,虽深居山区,却好谈论时政,说古论今。有一年正月,得保的次子用纸壳做了五张“五金魁”面具,由五个孙子戴着,手里各拿写着“恭贺新喜”、“吉祥如意”、“人寿年丰”“福如东海”、“寿比南山”的红布条,去向老人拜年,以博老人高兴。其它孙子见了,也吵着要。得保的次子就索性又做了五张,没有面具的那一个就当领队,并为他们设计、排炼了简单的舞蹈动作。村民看到他们的表演,非常喜欢,约定每年正月初三及正月十四,为“出行日”,邀请他们出来为各户“拜年”,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大家共享快乐,从此约定成俗。随着时代发展,“五经魁”的服装、道具经精心设计,越来越精致,舞蹈动作也越来越完善,契合人物性格。由于其人物装扮色彩丰富,动作优美,活动又具有独特的寓意,因而历久不衰。
所谓的“五经魁”指的是传说中的五个民间崇敬的历史
李家五经魁表演中的五经魁 [2] 人物。这五个人物分别是:雷震子(亦叫雷公)、钟馗(民间信仰中的正义之神)、包拯(传说他是阴曹判官),寇准(寇准是宋代名相,故叫天官),李广(汉代名将,匈奴称广为飞将军,故叫将军)。人民之所以崇敬这五个人物,是因为他们都为国家、为人民做了好事,雷震子扶明主,辅助周文王兴兵伐纣,救民于倒悬;钟馗,捉鬼除妖,消除人间鬼魅魍魉之祸害;包拯,不畏权势,铁面无私,伸张正义;寇准为名相,刚直不阿,力排众议,促成宋真宗抗击入侵强辽,造福国家,造福人民;李广平匈奴,威震边陲,保卫国土,爱戴人民。人们根据这五个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,做成五个不同的面具,画上不同的脸谱,设计了不同的舞蹈动作,穿上不同的服饰进行表演,以寄予人民希翼国泰民安的厚望,这个民间文娱活动就叫“五经魁”。
李家“五经魁”一年只有两次与群众见面,
李家“五经魁”表演场景(7张)
每年正月初三叫“经魁出行”,给群众拜年。正月十四是当地的“盛会佳期”(亦即庙会),“五经魁”再次出来巡演,队伍后面还跟随着唢呐、十番锣鼓伴奏以及镇武祖师神像、花笼等。所到之处,户主必须焚香鸣炮迎接,并赠送红包,红包留作“五经魁”活动经费。巡演在李村、鲜水、河背三个村之间进行,路程近10公里,所以演员十分辛苦。
演出队伍由10人两组组成,每两人扮演同一角色,队列由原来的两列演变为后来的一列,人物排序有规矩,雷震子在前,后面跟着钟馗,随后是包拯、第四个是寇准,最后李广压镇,剩下5人再依次排序。
面具、服饰、道具及人物特征:雷震子,红长脸,鹰嘴,身穿红色彩衣,左手执铜锣,右手拿九节锣锤,鸣锣开道;钟馗,青面獠牙,身穿绿色衣裙,手握铁笔,手舞足蹈;包拯,黑脸长须,身穿黑袍,手摇一把铁骨绸扇,仪态威严,凛然不可侵犯;寇准,黄红脸,身穿黄色莽袍,手持特制拐杖,老成持重;李广,白脸清秀,身穿甲胄,手挥大刀,威武雄壮。
在长期民俗活动中,不同人物之间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类似擒拿格斗的成套动作,扮演者边走边对舞,舞姿优美,动作利落,配合默契。
学术价值:李家“五经魁”表演是
清流县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民间艺术中的优秀传统文化,它的丰富内容、基本特征以及传承历史,在民间表演艺术中实属罕见,发掘、抢救和保护五经魁,对丰富、传承民间艺术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实用价值:李家“五经魁”表演在当地群众中影响极大,体现了历史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群众的价值取向,发掘、保护和发展“五经魁”表演,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,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。
1950年后,李家乡“五经魁”曾停止活动,所有面具、器械及乐器在“文革”期间都毁于一旦。1981年,村里人希望重新开展“五经魁”活动,李金才老人根据记忆画下了“五经魁”的模样,请人重新制作了面具和服饰,并和村里其他老人一起,编排“五经魁”的舞蹈动作,培训年轻人,才使“五经魁”恢复。次年正月,“五经魁”正式恢复演出。
李金才是李村熟知李家“五经魁”的能人,精通“五经魁”各角色的舞蹈动作。2008年,李金才去世后,村里精通“五经魁”各角色舞蹈动作的就只有李立德了,也已是年迈体弱、力不从心了。
李家“五经魁”面临着人才传承的问题。以前“五经魁”普及率高,家家户户男丁孩提时就参与表演,大家热情极高,每次演出“五经魁”,演员和乐器班子虽说要备20多人轮番上阵,可随时都可调兵遣将,不愁缺少人手。现代社会,许多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,同时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,加之“五经魁”巡演要在李村、鲜水、河背三个村进行,路程近10公里,许多人惧于演出辛苦,使表演的人员逐年减少。到2008年,参加“五经魁”表演中最年轻的也已年近40岁,每年正月要开展“五经魁”表演,需要早早组织动员,不然人手不够就演不成了。
经费紧张也是李家“五经魁”传承面临的一个困境。“五经魁”活动仅靠给群众拜年时户主赠送的红包作为经费,表演补贴微薄,伴奏用的乐器也都是大家临时凑齐,音响效果很差。2003年,面具重新雕刻制作,所需资金均靠几个老人掏腰包,平时的活动组织,也是几个老人义务张罗。
2007年5月,李家乡入选福建民间艺术(五经魁)之乡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