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悠然三明文旅公共服务平台!

选择城市
乡村旅游
首页 > 乡村旅游 > 特色小镇 > 尤溪桂峰村

尤溪桂峰村

文章摘要 桂峰村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,位于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, 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仅500米,全村349户,1268人。 海拔550米,为半高山谷地。四周群山环抱,云雾萦绕,山清水秀,气候宜人,历史上曾被誉为“山中理窟”、“云霞仙境”。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“历史文化名村”。2007年5月,桂峰村又被建设部、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

        桂峰环境优美。加载典籍的就有“桂峰八景”,还有资寿岭尾的千年古寺—鍠山寺(亦称资寿寺),香火兴旺时僧众达数百人。这些景点或天然生成,清新脱俗;或人工雕造,婀娜多姿。引来了古今多少的文人墨客,并留下了数百首诗词歌赋载之于蔡氏族谱。最具有诗情画意的是位于村中心“印桥皓月”景区,四周酒肆、商店、作坊林立,酒香、肉香、花香沁脾。置身其间,仿佛看到桂峰过去那种繁华的景象。所谓印桥,即“石印桥”,始建于明万历 32 年(1604),因桥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。石桥周边种有四株金桂、两株紫荆,桂花树头的石墩砌成圆形、半圆形、长方形、方形状,称为日、月、书、印,象征着美景如日月一样永恒,寓意财富、权力源自于知识。秋高气爽之夜,朗朗月光、浓浓花香,淙淙流水,啾啾蝉鸣,游客到此,俨然足临一幅仙乡画境。


        桂峰地灵人杰。建筑是历史的镜子,即使是人去楼空,乃至毁为废墟遗址,也往往会把历史的影子常留在人间。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,裔孙开基发展遍及各地。承祖训以耕读传家,尤其崇文尚学,历代儒风不衰。现存明清时期的书斋有“玉泉斋”、“泮月斋”和“后门山书斋”等。墙上张贴的许多科举捷报,至今仍依稀可见。30几座不同建筑风格、不同年代的古建筑中,有一条则是相同的,那就是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,对后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,影响十分巨大。据记载,明清两代中进士3名,中举人12名,中秀才412名。这些历史文化名人,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,也传下了崇文尚学的精神财富。解放以后,桂峰村考取中专以上的就达数百人之多。其中大学生107人,硕士7人,教授、工程师多人,真是"“桂峰无今古,学海有后人”!


        桂峰历史悠久。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,于宋淳祐七年(1247)肇基以来,迄今已760多年了。南宋中后期,金兵南侵,小朝廷偏安东南,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着南移。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,承祖训避世筑居、耕读传家,桂峰便成为他理想的首选之地。后来,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,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、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,促使桂峰迅速地繁华起来,素有“小福州”之美称。“四寻客栈五步楼,比屋弦声乐悠悠;梦寐以求寄居地,旅客旋步三回头,”是当时桂峰情景的真实写照。蔡氏子孙在这里经过几个世纪的辛勤耕耘、创造文明,使桂峰成为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名门望族。 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,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。层层迭迭,错落有致。村中小桥流水,曲巷通幽,真可谓旋踵即景、移步换天。漫步村中,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。 许多专家学者来桂峰参观后惊叹:“厝厝均有文化,满街都是历史”。


        桂峰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,可追溯到唐乾宁期间。据民国《尤溪县志》载:“资寿寺,在十六都。唐乾宁四年(897)建。国朝乾隆二十七(1762)年,僧瑞光重修。”又据该寺《复兴鍠山寺田碑记》文载,明崇祯十二年(1639),该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。相传在蔡氏肇基前,已有其它几个姓氏在此安居,但只是零星小屋,构不成村庄。村中还有小地名如李厝垄、马家塘、坑里甘等,应为李姓马姓甘姓居所之命名。可惜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,详情不得而知。


        据普查得知,桂峰从唐末宋初时期,就已经有人在此居住。至南宋中后期,随着社会的逐步没落,外加金兵压境,促使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南移。面对内忧外患的国运,许多世家子弟便萌生避世的念头。北宋端明殿学士、书法家蔡襄之后裔九世孙蔡长,发现桂峰之地山川灵秀,可为安居之所,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(1247),便带领儿孙披荆斩棘,在今祖庙处结庐而居,故祖庙成为蔡氏在桂峰的安居肇基之地,初定村名为“岭头”。

[1079-1]桂峰清晨


        至元代初年,桂峰其它族姓或外迁或消失。而蔡氏子孙却繁衍很快,生产力也有所发展。开始大规模开荒造田,建设村庄,铺设石路,广种桂花,遂改村名为“桂岭”。


        明洪武初年(1368—1377),尤溪区划分为50个都,桂峰为十六都的中心村。至明中叶,人口逐步增多,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。蔡氏子孙奉行“耕读传家,经史名世”的祖训,文化氛围开始浓厚。读书人中有多人先后考中了秀才、贡生、举人,建起了蔡氏祖庙,又有20几座新居拔地而起。蔡姓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。所以,外人开始称桂岭为“蔡岭”或“蔡岭头”,正名为“桂峰”。


        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(1560—1760),这阶段为桂峰发展的鼎盛时期。外部条件: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此地,大量的官家、商人和艄排工人,从福州返尤必从此地住宿过夜,大量的物质、文化消费,在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,也带来了外地的各种商品文化信息。内部条件:当地功名成就者比比皆是,经商发财者不乏其人;有钱人开始争置田产、山产,营造华屋。买田产远至本省的建阳、邵武、古田、闽清等地,其中最多的1户每年可收田租6900多担(1担合50公斤)。据记载,这期间又新建了华屋近30座。同时还建起了“蔡氏宗祠”,重建了“祖庙”。这时候的建筑物,历史典故与吉祥图案,大量出现在各座建筑的石雕、木雕和壁画彩绘之中。


        民国时期,实行保甲制。桂峰与周边小村共分两保:以村中小溪为界,后门岭、李厝垄一边和后寮、君竹党、天堂为“桂后保”;坑头、下坪街一边与上塘、三石、牛头坪、半岭坑为“桂塘保”。


        解放后,公社化时期(1959—1961),桂峰是洋中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。1961年, 桂峰为小公社,辖桂峰、上塘、天堂、浮洋、官洋、王宅六个大队,后并入洋中公社。1984年,人民公社改为乡镇,桂峰为洋中乡(1995年改镇)的一个行政村。


村落风貌​

        桂峰村因受地形限制,历史以来移山填海式的建设不多。即使村中局部建筑遭受火灾之劫,大多也是在原址上复建,故能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风貌。


        1、石桥景区:古称石桥皓月,是桂峰村最繁华的区域。村中有一小溪穿村而过,依山伴水构筑酒肆、旅馆、商店,蜿蜒布局在小溪两旁,雕梁飞檐,古色古香,虽有一些破败,但仿佛可见当时此地的繁华景象。石砌古道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;酒肆茶楼和旅馆商店鳞次栉比。再辅以石碑镌刻,明清时代的繁华街区跃然眼前。四季桂花芳香四溢,阵阵沁入心脾,人们一踏入景区,就感觉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至,使人禁不住生出欲探桂峰深幽之念。

[1074-1]桂峰夜色


        2、下坪古街:简称“下坪街”。该处位于村中心地带,游客一进入

 村口,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排紧密相连、小巧玲珑的古建筑。它左接石印桥,面前有一块开阔地。所谓“街”者,便是当地村民平时聚会之处。建筑年代大多为清中后期之物。建筑风格较之于其它房屋略显得矮些。最有特色的是,各座屋面用封火墙隔离,一旦发生火灾,能起到堵塞火路作用。


        3、石建街区曲巷通幽:桂峰村的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有路皆石,曲巷通幽。因为桂峰地势崎岖,各座建筑之间的距离相对窄小,故而要用大量的石材构筑护坡,诸如后门山厝的护坡多达14层、高达余30米,这样就形成了各条曲径通幽的小巷。为便于行走,又在各小巷的路面铺上石板条,形成独特的街区路面。因每座房屋构建工程浩大,新建扩建相当困难,为保留街区的传统风貌,奠定了基础。

 

分享:
上一篇:尤溪城关镇下村村 下一篇:永安上坪百花园乡村客栈

相关阅读

主办单位:三明市沪明民宿交流协会 联系电话:0598-8266830 地址: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二楼
联系电话:0598-8266830  邮箱:hmkyms@126.com  闽ICP备2024056325号-2